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经静脉给药治疗疑似或确诊的侵袭性革兰阳性菌感染,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的合理用药需考虑病原体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患者体重以及肾功能。治疗侵袭性MRSA感染的万古霉素最佳用法用量和监测方案一直有争议,并一直在研究中。难点在于如何使临床疗效达到最优(尤其是出现耐药时),同时尽量减小毒性(主要是肾毒性)。万古霉素个性化给药指引
书籍广告
组织渗透
静脉给药后,万古霉素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容积为0.4-1L/kg。万古霉素的渗透性因组织部位和共存疾病状态而异。例如,万古霉素难以进入脑脊液,但当出现脑膜炎时,渗透作用可增强。在糖尿病患者中,万古霉素向软组织的渗透可能减少。与同时的血清浓度相比,万古霉素对肺组织的渗透性有限,肺组织与血清浓度之比约为0.25。药物清除
万古霉素主要经肾脏以原型药物消除。虽然消除速率与肌酐清除率呈正相关,但难以通过估算肾功能(特别是GFR和/或肌酐清除率)的公式来准确估算药物清除率。在成人患者中,危重症患者、烧伤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和老年患者的万古霉素清除率改变。药动学/药效学目标
药动学/药效学(pPK/PD)模型的体外和体内评估显示,当24小时时间-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与由微量液基肉汤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 BMD)测定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值(AUC/MICBMD)接近或超过400(mg·h)/L时,可能具有杀菌活性(即,动物模型中细菌负荷量减少1log-2log)。一般而言,MICBMD往往是Etest法测定的MIC(MICEtest)的1/2-1/1.5。此外,体外数据表明,AUC<400(mg·h)/L会促使出现MRSA耐药和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侵袭性重度感染时,最佳PK/PD疗效目标是AUC/MICBMD=400-600(mg·h)/L。该目标是基于MICBMD 1μg/mL分离株的现有数据,目标范围主要基于MRSA菌血症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的局限性为:大多数研究采用简易的万古霉素清除公式(根据万古霉素日剂量和估计的肾功能所计算)来确定AUC。一般来说,这些公式会将万古霉素清除率高估40%-50%,因此无法准确估算AUC。有限的数据表明,MRSA所致心内膜炎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AUC/MICBMD目标,即>600(mg·h)/L。不过,该目标尚存争议,因为达到该目标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临床结局,且可能增加肾毒性风险。在MICBMD≥2μ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感染者中,万古霉素治疗已出现过临床失败。对于这些分离株,肾功能正常者通过常规给药方法不一定能达到AUC/MICBMD≥400(mg·h)/L。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其他疗法。输注速度
万古霉素应稀释至≤5mg/mL的浓度,并以10-15mg/min的速度输注(即经≥1小时输注1000mg)。若患者出现输注反应,即在万古霉素输注期间或输注后立即出现组胺介导的潮红,则需要减慢输注速度(包括考虑24小时持续输注)或减少剂量。
不同患者的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给药(不考虑给药方法)和频繁评估,以优化药物疗效、尽量减少毒性及耐药。对于所有患者,应频繁评估继续使用万古霉素是否合理,当不再需要时应停药。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包括(但不限于)菌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人工关节感染、需住院治疗的肺炎或导致危重症的感染。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万古霉素治疗方法主要基于成人MRSA菌血症研究,而肺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相关数据有限。可参考这些结果来治疗骨髓炎和CNS感染。给药/监测方法的选择
对重度感染启动万古霉素治疗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给药方法(间歇输注 vs 持续输注),给予负荷剂量,AUC指导的 vs 谷浓度指导的维持给药。间歇输注vs持续输注
万古霉素可以间歇输注或持续输注,通常最常用间歇输注。但在某些情况下,持续输注可能更优。可能需要持续输注的情况包括:危重症患者[尤其是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的患者]、接受门诊抗菌治疗的患者,以及不能耐受间歇输注的患者。持续输注的潜在优点包括:快速达到药动学目标;稳态血药浓度变化较小;便于监测血药浓度[较少依赖采样时间或多个浓度来计算24小时时间-浓度AUC(AUC24)];肾毒性潜在风险较低。缺点包括:需要建立专用的静脉通路,或者需要与通过同一静脉通路给予的其他药物相容。比较万古霉素间歇给药与持续给药的数据有限。由于研究设计、对照和/或校正混杂因素存在差异,以及统计效能不足,迄今为止,还不能明确判断持续输注与间歇输注相比疗效或安全性孰优孰劣。AUC指导的血药浓度监测vs谷浓度指导的血药浓度监测
对于间歇输注万古霉素的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2种基于血药浓度的方法来确定维持给药:AUC24指导的给药与谷浓度指导的给药。治疗侵袭性MRSA感染时,最佳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一直在研究中且存在争论。支持使用谷浓度指导给药以优化药物疗效的数据很少。一篇系统评价纳入了2000多例侵袭性MRSA感染患者,发现谷浓度<15μg/mL与≥15μg/mL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同样,另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1600多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患者,结果显示,谷浓度>15μg/mL与治疗失败率、持续性菌血症发生率或死亡率之间没有关联。如上文所述,AUC/MIC比值能最好地预测万古霉素疗效。AUC表示累积的药物总暴露量,即一定时间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AUC指导给药的价值来自其能够识别万古霉素诱发肾毒性风险升高的患者。通常而言,由于临床上估算AUC非常复杂,谷浓度指导的给药(谷浓度维持在15-20μg/mL)已用作AUC的替代指标。然而,由于谷浓度测量值代表给药间隔结束时单一时点的暴露量,因此大范围的浓度时间曲线可能对应特定谷浓度。此外,测定谷浓度的时间往往不恰当。虽然使用基于贝叶斯法的AUC计算器可以放宽这种时间要求,但需要注意血药浓度测定相对于给药的时间,而无需考虑方法。与AUC指导的给药相比,谷浓度指导的给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风险增加。对于采用贝叶斯软件测得AUC≥400的肾功能正常成人,预计约60%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低于传统最低目标15mg/L,因而肾毒性风险降低。虽然稳态谷浓度在15-20mg/L的患者通常能达到AUC≥400(mg·h)/L,但很少需要此谷浓度来达到该AUC目标,且可能会超过AUC目标上限600。AUC计算器(包括贝叶斯法和非贝叶斯法)的应用得到推广,且使用经验不断增加,因此,对于肾功能稳定的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我们支持AUC指导的监测,但需要药剂师参与。如果AUC指导的监测(使用AUC计算器且需要药剂师参与)不可行,则需采用谷浓度指导的监测。缺乏支持AUC指导给药数据的患者群体不应使用该方法,包括:肾功能不稳定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非重度感染(如皮肤和皮肤结构或尿路感染)或非MRSA感染患者,以及CNS感染患者(即,脑膜炎和脑室炎):对于MICBMD≥2μg/mL的MRSA感染患者,应考虑其他治疗药物,因为AUC指导的给药以MICBMD=1μg/mL为前提以达到AUC/MICBMD目标。间歇输注
对于肾功能稳定的患者,间歇输注方法见下文。对以下患者群体应用间歇输注法时,需要有特殊考虑:肥胖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肾功能不稳定的患者。负荷剂量
对于已知或疑似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我们给予负荷剂量,从而降低万古霉素初始血药浓度欠佳的可能性。根据患者真实体重给予万古霉素负荷剂量20-35mg/kg,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但不超过3000mg。在这个范围内,危重患者使用较高剂量,而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肥胖或持续输注万古霉素的患者使用较低剂量。由于样本量小、人群异质性以及给药方案差异,关于使用万古霉素负荷剂量的数据有限。一项试验纳入了99例到急诊科就诊且有万古霉素治疗指征的患者,将其随机分配至初始负荷剂量组(30mg/kg)或标准剂量组(15mg/kg)。与标准剂量组相比,负荷剂量组患者更易达到万古霉素谷浓度15-20mg/L(34% vs 3%)。该研究的检验效能不足,未检出死亡率或肾毒性等其他结局的差异。初始维持剂量/给药间隔
初始维持剂量为15-20mg/kg(根据实际体重给药,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可采用附表或基于Cockcroft-Gault方程估算肌酐清除率的一阶方程来确定给药间隔。例如,肾功能正常的70kg患者的给药方案为静脉输注1000-1250mg,每8-12小时1次。如有可能采用AUC指导的给药,可在给药前预估AUC、峰浓度和谷浓度。此后,根据AUC或谷浓度指导的血药浓度监测进行调整,以确定后续维持剂量和给药间隔。对于大多数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万古霉素通常为一次15-20mg/kg(根据实际体重给药,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每8-12小时1次。后续维持剂量/给药间隔
AUC指导的间歇给药-对于肾功能稳定的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我们支持AUC24指导的给药(若可用),以实现最佳万古霉素暴露及降低肾毒性风险。对于严重MRSA感染者(假设万古霉素MICBMD为1μg/mL),万古霉素AUC目标应为400-600(mg·h)/L。确定AUC及随后确定剂量和给药间隔的方法包括:采用AUC计算器−AUC指导下给药的一种方法是使用AUC计算器(贝叶斯法或非贝叶斯法),同时监测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以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这最常由药剂师执行。给予负荷剂量和初始维持剂量后,在24-48小时内测定2个血药浓度:峰浓度(输注后1-2小时)和谷浓度(给药间隔结束时、下一次给药前)。虽然单个谷浓度可能就足够了,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方法。一项研究显示,基于单一血药浓度的贝叶斯AUC确定法与确定AUC暴露的其他方法(一阶方程)的变异性较大、一致性下降。为达到目标AUC而调整剂量的方法,取决于所用计算器的类型。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医院或医疗保健系统购买软件,培训药剂师,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来为每名患者进行每日剂量调整。关于使用贝叶斯软件进行AUC指导的监测,相关评估数据有限。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123例MRSA菌血症成人患者,采用贝叶斯法估计每日AUC,结果显示,第1日AUC/MICBMD>521(RR 0.66,95%CI 0.32-1.33)和第2日AUC/MICBMD>650(mg·h)/L(RR 0.59,95%CI 0.29-1.22)时,治疗失败(30日死亡、菌血症≥7日或复发性感染)风险最低。采用一阶药动学方程—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一阶药动学方程估算AUC。有人使用编入了恰当方程的电子表格软件,以促进这种做法。相比使用贝叶斯软件,这可减少实施和成本方面的顾虑。给予负荷剂量和初始维持剂量后,测定2个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最好是在接近稳态时(如第4次给药):第4次给药前的谷浓度和第4次输注后1-2小时的峰浓度。与基于贝叶斯的确定方法(也使用2个血药浓度)相比,测定2个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确定AUC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和可接受的变异性。利用血药浓度数据估算AUC后,可相应调整每日总剂量,使观察到的AUC出现成比例改变。这种方法也可能促进仅使用谷浓度进行后续监测。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计算该采样期的AUC。此外,对于在24小时内接受多种给药方案的患者,难以使用这种方法估算万古霉素AUC。谷浓度指导的间歇给药-在以下情况,需要万古霉素治疗的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需要采用谷浓度来指导给药:无法采用AUC指导的给药,包括可能没有药剂师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肾功能不稳定的患者。CNS感染患者(如,脑膜炎或脑室炎),因为支持AUC指导给药用于这些情况下的数据有限。给予负荷剂量和初始维持剂量后,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肾功能稳定和没有显著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应在最近一次剂量调整后的第4次输注前30分钟内,测定万古霉素稳态血清谷浓。剂量调整应以万古霉素谷浓度为依据(重度感染的目标值为15-20μg/mL),需仔细考虑血药浓度时间、临床反应、耐受性、肾功能稳定性和持续治疗计划(包括门诊抗生素治疗的需求)。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万古霉素为一次15-20mg/kg(根据实际体重给药,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每8-12小时1次,单次剂量不超过2000mg,除非测得的血清谷浓度低于目标浓度。若肾脏清除较快,如烧伤患者或肾功能正常的较年轻患者,需要每8小时给予1次万古霉素以达到目标谷浓度。后续监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如AUC或谷浓度指导的给药,一旦确定维持剂量,以下情况均应持续监测血清万古霉素和肌酐浓度,至少一周1次:万古霉素的使用时间超过了初始经验性治疗阶段(如,超过48-72小时),肾毒性风险增加的患者,如伴有基础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同时使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肾功能波动、液体平衡波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重症、肥胖或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一般而言,假设药物清除处于稳定状态,调整剂量(不调整给药间隔)会使血药浓度成比例变化。因此,每日总剂量的变化会使AUC成比例变化。单次剂量的每一次调整都会使峰浓度和谷浓度有相应改变。调整给药间隔不会引起谷浓度成比例变化。这种调整的预期效果需要计算。药剂师可协助计算,并优化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肾功能稳定的情况下,应在剂量调整后的第4次给药前复查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持续输注
大多数关于持续输注的研究使用负荷剂量15-20mg/kg,然后使用30-40mg/kg的每日总剂量(最多60mg/kg),以达到20-25μg/mL的目标稳态浓度。可通过改变输注速度来达到预期的血药浓度。使用持续输注便于计算AUC,例如单个稳态浓度乘以24,但在持续输注时使用AUC目标尚未经过验证。非重度或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非重度或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的最佳给药方法和AUC目标尚未明确,在等待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支持使用谷浓度指导的给药。虽然一些医院对此类患者采用AUC指导的监测,但最佳AUC目标尚未明确。对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非重度感染的患者,如单纯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若未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我们不赞成常规给予负荷剂量,这是因为相较于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早期治疗性万古霉素浓度对这些患者并不那么重要。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万古霉素为一次15-20mg/kg(根据实际体重,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每8-12小时1次,单次剂量不超过2000mg。也可使用附表确定初始维持剂量,其中包括实际体重和利用Cockcroft-Gault方程(计算器 1)估算的肌酐清除率。对于持续使用万古霉素≥3日的患者,我们支持根据谷浓度调整维持剂量,目标谷浓度为10-15μg/mL。对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3日的患者,若肾功能稳定且没有改变万古霉素药动学的其他危险因素,常常没有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目前尚不确定在达到稳态(通常在治疗第2-3日)之前进行这种监测的意义。如上文所述,一旦确定维持剂量,应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外病原体导致的重度感染者,关于万古霉素暴露与临床疗效之间关联的数据很少。共识指南介绍了万古霉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给药方案。肥胖患者
肥胖(定义为BMI≥30kg/m2)可能与万古霉素诱发的肾毒性风险增加相关,这是因为按实际体重计算剂量会造成超治疗浓度。一些研究评估了肥胖患者的万古霉动力学,发现患者特异性参数(性别、体重和血清肌酐)与万古霉素清除率之间存在数学关系。在24小时血药浓度-时间AUC和谷浓度指导的给药策略中,这种估算都有助于确定初始维持剂量和给药间隔。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达到目标浓度的迫切程度,决定是否给予万古霉素负荷剂量。若需要负荷剂量,我们给予20-25mg/kg(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最大3000mg)。这个范围内,危重患者应用较高剂量。肥胖患者确定维持剂量的方法与非肥胖患者相似。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肾功能正常的肥胖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一日30-45mg/kg(实际体重),分2-3次给药。每日总剂量一般不应超过4500mg/d,除非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支持这样做。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在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中,万古霉素的体内分布及消除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考虑既往万古霉素给药与透析之间的时间间隔、透析中或透析后给药、透析方法(及相关透析器通透性)和透析频率。对于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无论病原体或感染严重程度如何,我们都会给予负荷剂量,以尽早达到治疗浓度。有关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使用负荷剂量的数据,仅来自评估实现目标谷浓度最佳方法的模型研究。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中AUC指导给药的相关数据有限。一项报告显示,若透析前血药浓度为10-20μg/mL(此人群的常用目标),许多患者的AUC欠佳[250-450(mg·h)/L]。因此,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以优化该人群中AUC指导的给药策略。
需要长期间歇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对万古霉素的给药需求主要取决于透析器的通透性。高通量间歇性血液透析(一周3次,一次3-4小时)常用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并且对清除万古霉素最高效。使用高通量膜进行3-4小时的透析可使透析前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降低高达50%。在给药时应根据实际体重来确定万古霉素剂量。此类患者的给药策略(负荷剂量后给予维持剂量,如2020年万古霉素用药指南所述),具体如下:对于透析后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负荷剂量为25mg/kg,然后在随后透析完成之后,给予维持剂量10mg/kg(高通量透析器)或7.5mg/kg(低通量透析器)。如果预计在24小时内进行下一次透析,负荷剂量可减至20-25mg/kg。对于透析中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给药方案取决于透析器通透性。若应用高通量透析器,负荷剂量为35mg/kg,之后维持剂量为10-15mg/kg。若应用低通量透析器,负荷剂量为30mg/kg,之后初始维持剂量为7.5-10mg/kg。剂量应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维持剂量最常在透析的最后1小时内给予,以便患者及时离开透析室。透析过程中给予的万古霉素剂量有20%-40%会被清除。透析前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确定后续万古霉素剂量,同时避免透析后浓度反弹,这种反弹可晚至透析后3-6小时发生。计算初始维持剂量后,后续维持剂量根据透析前不久测得的血药浓度而定。透析前血药浓度监测应在给予初始维持剂量后的2次透析前进行,以调整维持剂量,此后至少每周监测1次。应根据附表总结的方法调整剂量。若应用典型的一周3次血液透析方案,通常需要在3日透析间期增加25%的万古霉素剂量,以维持第3日血药浓度充足。间歇血液透析可以在血液和透析液流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如一日6-12小时)的情况下更频繁使用(最高一日1次),以便于门诊透析和/或尽量减少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于一周3次的传统间歇血液透析方案,这种方案的血液透析时间间隔缩短,这种情况下可给予较低负荷剂量(20mg/kg)。维持剂量取决于给药时机,但如果在透析的最后60-90分钟给予,最初可给予最多达15mg/kg。应如上文所述进行透析前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剂量。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患者若需要全身应用万古霉素治疗腹膜腔外的感染,应静脉给予20-25mg/kg负荷剂量(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应在给予负荷剂量后48-72小时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应基于目标血药浓度给予后续剂量(15-20mg/kg,静脉给药)。腹膜炎患者可能最好采用万古霉素腹腔内给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患者的万古霉素清除率在给药间期相对稳定,并与超滤液/透析液流速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可间歇或持续输注万古霉素。对接受常规流出液流速(每小时20-25mL/kg)CRRT的患者间歇输注万古霉素时,负荷剂量为20-25mg/kg(实际体重),随后给予初始维持剂量7.5-10mg/kg,每12小时1次。后续维持剂量应基于最初24小时内的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达到AUC目标。CRRT患者的最佳药动学目标尚不确定;尚无研究验证此人群能否应用其他情况下的AUC目标400-600(mg·h)/L。尽管如此,上述维持剂量旨在达到该AUC目标。对于液体过剩的患者,随着容量状态恢复正常,预计需要减量。在CRRT患者中,万古霉素持续输注可能有用。肾功能不稳定的患者-肾功能不稳定(恶化或改善)的患者体内药物分布及消除存在波动,因此可能最难确定最佳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这类患者采用“根据血药浓度给药”策略。重度感染的目标血药浓度为15-20μg/mL,非重度感染为10-15μg/mL。重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采用20-25mg/kg负荷剂量。非重度或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的初始剂量见附表。给予初始/负荷剂量后,在12-24小时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如果高于目标浓度,则在次日复测血药浓度;一旦浓度≤目标浓度,则再次给予万古霉素(15-20mg/kg,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如果低于目标浓度,则再次给予万古霉素(15-20mg/kg,四舍五入至250mg的整倍数)。因此,给药频率由重复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指导。危重症-在危重症患者中,已有分布容积增加以及清除率增加的报道。这类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万古霉素负荷剂量(25-30mg/kg)以实现最佳万古霉素暴露。
万古霉素胃肠外给药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由输注反应或真正的万古霉素过敏引起)、输注相关反应、肾毒性和耳毒性。静脉炎-鉴于万古霉素的pH呈酸性,静脉给药的输注部位静脉炎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可显著减少这种反应,但并非必需。降低输注速度、用更大容量的液体稀释药物和采取持续输注也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皮疹
万古霉素诱导的皮疹相关输注反应(旧称“红人综合征”)是万古霉素输注期间或输注后立即出现的组胺介导反应。皮肤表现可能包括局部或弥漫性荨麻疹或者融合性或斑点状红斑,后者通常累及头颈部,但也可累及躯干、四肢、手掌或脚掌。避免剂量过大、延长输注时间(如,输注速度≤500mg/h)以及应用抗组胺药(输注前或期间使用),可减少或消除这种反应。部分患者需要更慢的输注速度或持续输注。急性肾损伤-AKI是万古霉素的重要不良反应。万古霉素肾毒性机制是药物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积聚,进而诱导细胞凋亡。影响AKI风险的因素包括:剂量,宿主相关因素,如体重增加、既存肾功能不全和危重症;同时应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袢利尿剂、两性霉素B、静脉造影剂和血管加压药。大多数研究将万古霉素相关AKI定义为:在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情况下,血清肌酐浓度增加≥0.5mg/dL,连续每日测得的血清肌酐值较基线增加50%,或连续2日肌酐清除率较基线下降50%。还有人提出将48小时内血清肌酐增加≥0.3mg/dL作为万古霉素相关AKI的指标,该指标更加敏感。万古霉素相关AKI的发生率有差异。一篇meta分析纳入15项研究,发现万古霉素相关AKI的患病率为5%-43%。同样,另一篇meta分析纳入13项研究(随机试验和队列研究),比较了万古霉素与非糖肽类抗生素治疗,发现万古霉素治疗者发生AKI的RR为2.45(95%CI 1.69-3.55)。大多数AKI发生在治疗开始后4-17日。剂量的影响
一些回顾性研究试图量化万古霉素暴露与AKI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现有数据表明,AKI风险随着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谷浓度维持在15-20mg/L时,此范围一般是重度感染的治疗目标。也有一些数据表明,AKI风险随着24小时血药浓度-时间AUC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每日AUC超过650-1,300时。一项研究纳入了166例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发现AUC>1300的患者AKI发生率是较低AUC患者的2.5倍(30.8% vs 13.1%)。同样,一项纳入MRSA菌血症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AKI风险随着第2日AUC逐步增加,第2日AUC≥793的患者发生AKI的风险最高。同时使用其他药物
万古霉素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时,AKI风险增加;这些药物包括袢利尿剂、两性霉素B、静脉造影剂、血管加压药和某些β-内酰胺类药物(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氟氯西林)。此外,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时的肾毒性十分明确;这种情况下急性肾衰竭的发病率可能高达20%-30%。对于需要万古霉素和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覆盖革兰阴性病原体),我们建议选择亲水性药物(如,头孢菌素)而不是疏水性药物,从而降低肾毒性风险。若需要覆盖厌氧菌,可在方案中加入甲硝唑。上述方法的依据是有资料显示万古霉素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可增加肾毒性。一项研究表明,相对于亲水性β-内酰胺类药物(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氨苄西林),疏水性β-内酰胺类药物(如,哌拉西林、抗葡萄球菌β-内酰胺类药物)的肾毒性风险增加。已有充分的报道称,万古霉素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时,肾毒性发生率增加;一些研究显示,相对于万古霉素单药治疗和联合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尤其是头孢吡肟),万古霉素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时发生AKI的OR最高达3.5。评估万古霉素与头孢菌素类联用的研究表明肾毒性风险较低;但这些研究受限于回顾性设计、样本量小以及对肾毒性的评估不够充分。处理
很难区分药物性AKI与其他因素引起的AKI,包括急性间质性肾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时,若发生AKI则应尽快停药。由于AKI其他危险因素的混杂作用,万古霉素所致AKI的恢复时间尚不明确。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约3/4的患者肾毒性改善或消除。耳毒性
万古霉素可引起耳毒性,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尽快停药。万古霉素诱发耳毒性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既存听力异常和肾功能不全。万古霉素相关耳毒性更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一项报道纳入了89例患者,这些患者在平均使用万古霉素治疗27日后接受听力图检测,结果发现,年龄>53岁患者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9%,而年龄<53岁患者未见听力损失。另一项研究纳入了130例新生儿,这些患儿应用万古霉素之后接受听力筛查,结果发现万古霉素与耳毒性无关。没有耳鸣或共济失调的情况下,临床上难以发现万古霉素耳毒性;若不进行听力测定,可能难以发现高频听力损失,且其可逆性未知。此外,风险最大的老年人常在没有接受过万古霉素治疗的情况下发生高频听力损失。关于万古霉素诱发性耳毒性自然病程的数据有限,一般认为这种耳毒性大多可逆。
选自uptodate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